回收率表示样品经过分离后,回收某一组分的完全程度。
\[R_i = \frac{Q_i}{Q_i^0}\]其中,\(Q_i^0\) 为原样品中组分 i 的量,\(Q_i\) 为分离后得到的组分 i 的量。如果将 \(R_i\) 乘以 100%,则得到回收百分率。
富集系数表示所需组分 A 与不需要的组分 B 的回收率之比。
\[S_{A/B} = \frac{Q_A/Q_A^0}{Q_B/Q_B^0}\]若A的收率很高,\(R_A \approx 1\),则 \(S_{A/B} = 1/R_B\)。\(S_{A/B}\) 越大,表示分离效果越好。
去污因数表示分离过程对某种放射性核素的去污程度,数值上等于富集系数。表示放射性杂质(B)对所需放射性核素(A)沾染程度在分离前后的变化,只不过它的定义为:
\[D.F. = \frac{Q_B^0/Q_A^0}{Q_B/Q_A}\]即分离前的 \(Q_B^0/Q_A^0\) 与分离后的 \(Q_B/Q_A\) 之比。
理论塔板数:量度色谱柱柱效的一个参数,用 \(N\) 来表示塔板数,\(N\) 越大,柱效越高。在峰为正态分布的条件下,可以用下式计算:
\[N = 16(\frac{t_R'}{W_b})^2 = 5.54(\frac{t_R'}{W_{1/2}})^2\]理论塔板当量高度 (HETP, Height of Equivalent Theoretical Plate)
\[HETP = L/N\]其中,L 为柱长,N 为理论塔板数。
衰变常数
单位时间内一个放射性核发生衰变的概率
半衰期
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衰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
放射性活度
单位时间内衰变掉的放射性核的数目
放射性核素纯度
某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产品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含量
放射化学纯度
在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中,处于特定化学状态的某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所占的百分比
载体
沉淀分离法中,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太低无法达到其溶度积 \(k_{sp}\),那么加入常量的此种放射性核素的稳定同位素。
由于其化学性质一致,故加入的稳定核素起到了载带放射性核素的作用,这种稳定核素即称为载体。
反载体
上述过程中,加入载体沉淀放射性核素时,可能会将放射性杂质一并转入沉淀。
加入杂质核素的稳定同位素,由于同位素稀释,导致沉淀中含有的放射性杂质量降低,提高了去污因数。
分配系数 D
\[D = \frac{[A]_I}{[A]_{II}}\]其中,\([A]_I\) 为溶质 A 在溶剂 I 中的浓度,下同。
分离系数 \(\alpha\)
\[\alpha = \frac{[A]_I/[A]_{II}}{[B]_I/[B]_{II}} = \frac{D_A}{D_B}\]化学回收率 Y
\[Y = \frac{A}{A_0}\times 100\%\]其中,\(A\) 为提取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,\(A_0\) 为未分离前的。
净化系数 DF
\[DF = \frac{A_0}{A}\times 100\%\]其中,\(A_0\) 为原有的杂质活度,\(A\) 为去污后的杂质活度。
一般来说,\(DF\) 应该达到 \(10^3\) 以上。
注意:\(DF\) 与上文中提到的去污因数 \(D.F.\) 相似但不同,\(DF\) 指的是活度。